激情 明理 导行浅谈《品德与生活》活动化教学
品德与生活课是一门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的学科,它作为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最根本的任务。激情、明理、导行是思品教学的三个基本环节,宋代儒学大师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的目的在于行,能否使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使之科学化和持久化,作为教育者,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方法,实施创新教育,适时构建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使品德教育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下面从我个人在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一些做法,谈谈如何利用活动化教学提高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实效。
一、活动化教学激情
思品“活动”打破了以往一成不变的教学格局,可以采用讲故事、听歌曲、看录像、角色游戏、小品表演、分组讨论、知识竞赛、演讲辩论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创设出一个个教学情境,以活动激情,由情入境,充分挖掘和发展教材内涵的情意因素,有机地营造和渲染出一种有滋有味的精神享受,使学生能愉悦地去感受、去体会、去认识,能极大地诱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如在教学《我们的老师》这一主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将班上的任课老师和学校里其他一些老师的相片做成幻灯片,用数字进行链接,开始上课了,我对学生说:“老师的电脑屏幕上有这么多的数字,每一个数字后面都藏着一位我们学校里的老师,大家想不想把他们找出来呀?”学生跃跃欲试,纷纷举手要求上台来操作,尤其是当找到自己班级的任课老师时更高兴,找出来后还能用一两句话说说这位老师。这样,通过一段活动化教学,学生积极性高涨,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二、活动化教学明理
俗话说“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充分明理是导行的坚实基础。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明白道德知识,形成道德观念,明确行为方向,达到以理服人的效果,从而有利于指导行为实践。而活动化教学明理,能让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明白道理。如在教学一年级《和大家一起玩》第二课时时,我将班上学生分成四大组到操场上玩游戏。一组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一组玩猫捉老鼠的游戏;一组玩校园里的滑滑梯;一组玩丢手绢的游戏。在玩的过程中,玩滑滑梯的那一组发生了矛盾,有两位男孩子争了起来,马上有学生跑来报告我,我走过去问清了情况后,让他们那一组的同学围在一起,讨论一下:和同学一起玩时应该怎样做?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最后得出:不乱挤、不抢先、互相让一让,这样大家才会玩得高兴。我听了直点头,那两个男孩子也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剩下的时间他们主动排好队,还负责维持他们这一组的秩序。这样,通过活动化教学,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接受了教育,明白了道理。
三、活动化教学导行
学生的道德观念、信念转化为道德实践、道德行为,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通过活动化教学,能达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全面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道德判断能力的作用。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便能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提高道德行为的正确性,进而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往的思品课教学是课堂教学与生活脱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让活动化导行的内容接近学生生活实际,贴近生活。如在教学《按时上学》这一活动主题时,我结合学校实际(因我校是寄宿制小学),与生活老师配合,利用午休时举行了一次竞赛: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穿好衣服、折好被子、整理好床铺。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道德知识,(如睡觉前自己的衣服鞋袜摆放整齐、书本收拾好,第二天起床时才不会到处找东西,也就能迅速穿好衣服、整理好床铺,不会迟到等,)通过这一次竞赛活动,内化为学生自己的道德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学生今后的行为。
最后,让我引用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过的一句话“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化正是能使“教室的天地”开阔些,再开阔些,那我们也就真正是做到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陶行知语),也就能培养出21世纪的合格人才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