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全国创争活动指导协调小组 中华职工学习网首页 情景站 联系电话:010-68232149
科学研究人员 | 工程技术人员 | 购销人员 | 仓储人员 | 运输服务人员 | 体育工作人员 | 教学人员 | 购销人员

经济学发展简史

http://www.51xue.org.cn  2007/5/22 源自:中华职工学习网 【字体: 字体颜色

诺贝尔在关于设立诺贝尔奖的遗嘱中并没有经济学奖。现在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是瑞典中央银行在1968年庆祝建行300周年时建议并设立的,全称是“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由于其评选条件、授奖方式、授奖时间、奖金数量与其他诺贝尔奖相同,所以,我们一般都称之为诺贝尔经济学奖。从1969年颁发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开始,至今已颁发了32届,共有46位经济学家获奖。对这项奖是否应该设立、颁发是否合理一直有不同看法。但回首这些获奖者的成就,我们从中大体上可以看出战后经济学发展的轨迹。应该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选总体上是公正的、严肃的、具有权威性的。
一、诺贝尔经济学奖简单回顾
  迄今为止颁发的经济学奖的明显反映了在过去50年的一些经济分析的特点。
  首先,它表明在这一时期美国在经济研究中处于主宰地位。在46位获奖者中,29位是美国公民。尽管他们都在美国工作了很长时间,也许有必要指出,其中5人(里昂惕夫、库普曼斯、德布勒和豪尔绍尼、芒德尔)生于其他国家。获得这项奖的其他国家是英国(7人)、瑞典和挪威(各2人)、法国、印度、德国、加拿大、荷兰和苏联(各1人)。获奖超过一次的大学有芝加哥大学(9次)、哈佛大学(4次)、剑桥大学(4次)、麻省理工学院(3次)、伯克利加州大学(3次)、奥斯陆大学(2次)、普林斯顿大学(2次)、斯坦福大学(2次)和耶鲁大学(2次)。
  从获奖者的贡献可以明显地看出评奖强调的是经济分析中的演绎法,而不是归纳法。重要的例子有萨缪尔森、希克斯、阿罗、库普曼斯、德布勒、阿莱等获奖者。
  20世纪后半叶经济学的另一个趋势是数量分析方法即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提高。这明显地反映在给弗里希、里昂惕夫、克莱因、斯通和哈韦尔莫等人的颁奖上。如果没有计量经济学,投入一产出分析以及功能巨大的计算机的出现,过去10年大量的数量研究几乎是不可能的。
  经济学奖的颁发还显示了战后宏观经济学的重要作用,尤其表现在弗里德曼、克莱因、托宾、莫迪利亚尼、索洛和卢卡斯等获奖身上。
二、诺贝尔经济学奖是如何评出来的
  诺贝尔经济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任命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评选委员会评定,该委员会由五名经济学家组成,现任主任是瑞典著名经济学家阿萨尔•林德贝克(Assar Lindbeck)。
  诺贝尔经济学奖在设立时确定的原则是授给“以科学研究发展静态和动态的经济理论,以及对提高经济分析有积极贡献的人士”。林德贝克把经济学研究分为五类:一般均衡理论、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跨学科研究和经济分析新方法。在评选这项奖时,委员会强调了两个原则:一是理论要有原创性,而且这种原创性必须是有意义的,能结出硕果的,而不是一些不着边际的空想;二是要对现实经济产生影响,能促进现实经济发展。
  回顾获奖者的成就,我们可以看出迄今为止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定是严格遵循了这些原则的。正是这些原则保证了诺奖的高水平与严肃性。经济学成果是否符合这些原则往往要由时间来判定。历史会把那些显赫一时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新意的理论淘汰,留下的也许在当时并不引人注目,但随着时间推移其影响力越来越大。所以,许多获奖成果都是在30年左右以前取得,经过时间考验后获得人们承认的。我们只要把获奖时间与获奖者取得成果时间对照一下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获得诺奖的经济学家并不是*一时的知名度或媒体炒作,而是*其确有影响的成就。有些获奖经济学家社会知名度并不高,也未曾收入各种名人录,他们的获奖甚至让许多人吃惊。但他们的成果确实“货真价实”。有些经济学家声名显赫,但却与获奖无缘。记得70~80年代时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奈以短缺经济学闻名于世,尤其是原计划经济国家的市场经济转型更使他声名大震,他在这时写的《通向自由经济之路》成为全世界的畅销书。尽管他也曾被多次提名,但一直未获奖。其原因就在于他的理论缺乏原创性。许多曾经辉煌一时的经济学家如美国的加尔布雷思、供给学派经济学家都未曾获奖。现在的历史证明了,他们的成果的确不够评奖标准。时间是无情的,时间的淘汰保证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公正性。
  一项评奖的公正性还要*程序来保证。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选分为三步。首先,由委员会将一份详细问卷寄给世界各地的著名经济学家,征求他们的提名。这一阶段推选的候选人约在100至200人左右。这使诺奖有广泛的基础。然后,由委员会聘请权威经济学家匿名研究判断被提名者的成就,从中推选出20位候选人。最后,在此基础上评选出5位,由委员会5名成员投票决定。经过这种严格推选过程选出的最后5位候选人都做出了突出成就,谁获奖都不会令人失望。由于难以取舍,往往也有2~3人同时获奖的时候。在整个评奖过程中,评选情况对外都是保密的。评选过程的严谨与公正,保证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权威性。这正是世界经济学界公认这项奖为经济学最高奖的原因。
  一项奖的公正性和权威性来自它的评选标准和评选程序。标准决定了一项奖的水平,而程序保证了标准的实现。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选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
三、弗里德曼不该获奖吗
  指责诺贝尔经济学奖不公正的人往往认为该奖授给了不该得奖的人。其中受指责最多的是1976年获奖者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现在间弗里德曼获奖已有20多年了。我们回头看看当年的争论能更好地判断出弗里德曼是否应该获奖。
  对弗里德曼获奖的指责主要不是来自于他对经济学的贡献,而是来自于他的政治态度,即他强烈地支持自由市场经济。70年代智利军人皮诺切特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阿连德政府。阿连德是社会党人,上台后推行国有化与计划经济。这些政策引起智利国内经济倒退与混乱。皮诺切特上台后用强力手段推行市场经济改革。多种经济转型引起国内左翼人士反对,受到皮诺切特的镇压。同时,国内失业与贫穷现象严重。智利的向市场经济过渡计划是由萨克斯等一批美国青年经济学家策划的。这些人中不少曾受教于芝加哥大学弗里德曼,被称为“芝加哥小子”。因此,在弗里德曼获奖后,设在瑞典的智利委员会把弗里德曼称为“要对当前智利的失业饥饿政策负有罪责的经济学家”,也有不少人指责弗里德曼同智利问题有牵连,认为应该取消他的获奖资格。
  现在看来,这种指责是站不住脚的,弗里德曼获奖应该说是当之无愧的。首先,弗里德曼的获奖是由于他“在消费理论分析、货币史和货币理论的研究领域的成就”,以及“他对经济稳定政策复杂性的论证”。他的这些成就现在已得到经济学界的公认。也正因为这些贡献,弗里德曼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5位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其次,诺贝尔遗嘱中确定的评奖原则是不问政治信仰的。弗里德曼信仰自由市场经济,并不应该成为他获奖的障碍。最后,现在的情况证明智利转向市场经济是成功的。当年的问题实际上是转型过程中难以避免的。当时这些问题到底与弗里德曼有多大关系,并没有确定。起码有一点可以肯定,弗里德曼本人并未直接参与这种经济转型,把学生的问题(如果算是问题的话)归罪于老师也是不公正的。更何况弗里德曼关于市场经济的观点现在看来是正确的。说起来,坚持市场经济也是他的一个成就呢!
  曾经有国内学者对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公正性与权威性提出挑战。他们所用的一个例子是1997年由于“期权定价模型”而获奖的美国经济学家迈伦。斯科尔斯和罗伯特•默顿。斯科尔斯和默顿还是一家对冲基金公司的合伙人,该公司从事期权交易,每年回报率在40%以上,他们俩的个人资产都在10亿美元左右,被认为是最富有的经济学家。但1998年之后该公司由于投机失误而损失惨重。有的学者则由引推论:运用自己提出的理论而失败,岂不证明这种理论是错误的吗:这种错误的理论获奖岂不证明诺贝尔经济学奖缺乏权威性吗?
  这种推理本身是错误的。期权定价模型的正确性并不在于是否可以用这个模型去赚钱。这个模型没有保密,如果它可以指导人们在期权市场上赚钱的话,岂非人人都可以赚钱了吗,这个模型的意义在于它对金融理论的创新。它对现实的影响则在于开创了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新纪元。许多经济模型是先有经济活动的实践而后有理论。但期权市场则是根据模型建立的。现在期权市场已成为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理论的原创性和现实意义难道还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吗?早在90年代初就有许多经济学家预言期权定价模型要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表明这项成果的获奖也是众望所归。至今也没有听说有哪位严肃的经济学家对此提出异议。唯一的一点遗憾是这项奖来得迟了一点,对此做出贡献的另一位经济学家费希尔•布莱克在1995年去世,未能获得这项殊荣。
  理论和理论的运用是不同的事。经济学家提出某种理论但并没有因此赚钱这种事在经济思想史中屡见不鲜。斯科尔斯和默顿在期权市场上是否赚钱与这个模型是否正确并没有关系。他们原先赚钱不是这种模型正确性的证明,他们以后赔钱也不能证明这个模型是错误的。现实中期权市场是否正常运行才是检验这个模型正确与否的标准。2000年获奖的美国经济学家麦克法登经营一个农场亏损严重,以致他计划用这笔奖金去挽救它。谁能以此否认他在经济学中的贡献呢?
  本来对一项成果的原创性和实用性,甚至对某位经济学家是否应该获奖有不同看法是正常的,评奖也是一件众口难调的事。但现在世界经济学界对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公正性与权威性基本是公认的,做到这一点的确不容易。
四、琼•罗宾逊该获奖吗
  指责诺贝尔经济学奖不公正的另一个方面是,有人认为一些该获奖的经济学家由于评选委员会的原因而未获奖。其中最常被人谈到的是英国新剑桥学派的女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对于琼•罗宾逊未获奖,有些人更多的不是从其学术成就来分析,而是强调了两点:一是琼•罗宾逊是女性,至今没有一个女经济学家获奖,说明评奖委员会有性别歧视;二是琼•罗宾逊并非主流经济学家,而是属于激进的左翼经济学家,颁奖委员会有政治歧视,从未给琼•罗宾逊和加尔布雷思这样影响甚大的左翼经济学家授奖。这种观点在经济学界有一定影响,甚至萨缪尔森在琼•罗宾逊去世后写的悼念文章中也为这位女士未获诺贝尔经济学奖鸣冤叫屈。
  应该说,琼•罗宾逊是一位相当有才华的经济学家。她在30年代写的《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与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共同创立了垄断竞争理论,是20世纪经济学的重大突破之一。但此后她放弃了这一极有意义的研究领域,思想转向左倾。她的主要学术活动集中在两个方面:与美国新古典综合派关于资本问题的争论以及以收入分配为中心发展凯恩斯主义。
  1953年琼•罗宾逊发表了《生产函数和资本理论》,认为新古典经济学的总生产函数中对资本的计量单位没有给出明确回答,由此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边际生产力理论提出了挑战。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索洛对此给予答复,于是拉开了一场被称为“两个剑桥”(琼•罗宾逊所在的英国剑桥与萨缪尔森和索洛所在的麻省理工学院的美国剑桥)之争。因为这场争论的中心属于纯资本理论范围(资本的性质与测定、资本积累过程、技术变化与不变时资本积累的特点、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作用的估算、作出投资时的技术选择等),所以又被称为“资本的争论”。争论的实质在于新古典经济学边际主义的价值论与分配论是否能成立。琼•罗宾逊是反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挑战者,美国学者则是应战的新古典经济学支持者。应该如何评价这场当年轰轰烈烈的争论呢?琼•罗宾逊的传记《琼•罗宾逊与“两个剑桥”之争》的作者玛乔里•谢泼德•特纳认为,这是一场没有胜负的争论。这就是说,尽管琼•罗宾逊能言善辩,但没有取胜。索洛认为这是一场毫无意义的争论,他在介绍自己的工作时完全避开了这场争论,因为“这段插曲,在我看来是所谓看到烟就有火的一个活生生的‘反’例。在这段争论中,只有烟而没有火”。他曾为卷入这场无意义的争论浪费了时间而悔恨。现在的经济学家已没有人提到这场争论了。这说明,这场争论对经济学的发展毫无意义。琼•罗宾逊的挑战并没有动摇新古典经济学的地位。
  与这场争论相关的是琼•罗宾逊从李嘉图-斯拉伐对劳动价值论的解释入手,以收入分配为中心来发展凯恩斯主义,这就形成了凯恩斯主义中的新剑桥学派。其实细读过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的入都知道,凯恩斯主义的中心是用国家干预来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收入分配决不是凯恩斯主义的中心。琼•罗宾逊以一种对市场经济的批判态度来为我所用地解释凯恩斯主义,这是对凯恩斯思想的歪曲。琼•罗宾逊把收入分配不公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病根,实际上犯了历史上收入分配决定论的毛病。不去探讨决定分配的因素只在分配上做文章也正是马克思所反对的。琼•罗宾逊以“马克思主义者”自居,实际上她也是为我所用地解释马克思主义。琼•罗宾逊曾痛斥新古典综合派。新古典综合派当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他们对凯恩斯主义理论与政策的贡献早已得到公认。相反,新剑桥学派的那一套东西早被人们遗忘了。有学者指出,琼•罗宾逊把由马歇尔开创的剑桥学派引上了邪路,这正是现在英国经济学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有一些学者认为不给琼•罗宾逊和加尔布雷思这样的左翼人士颁奖,证明诺贝尔经济学奖有政治色彩。从获奖的情况看,这种指责并不符合事实。其实左翼人士亦有获奖,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就是一个。诺贝尔奖重视的是学术,许多获奖者只是某一领域内的专家,并没钉什么政治色彩,即使像弗里德曼这样自由主义色彩甚浓的经济学家,他们的获奖只是由于他们过硬的学术成就。琼•罗宾逊、加尔布雷思这类左翼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和正统经济学都提出了批评。但仔细一看,他们的东西现象摆了不少,感情色彩强烈,思想缺乏深度,更谈不上创造。今天的批评者已经没有马克思这样的大师了。左翼的激进经济学思想现在已销声匿迹,如果当年给了琼•罗宾逊等人诺贝尔奖,现在岂不是笑话了吗?以冷静的态度去看,诺贝尔经济学奖大体上是公正的、严肃的、有权威性的。也许有一些经济学家(如哈罗德)由于过早去世而未获奖,有一些做出了重要贡献的经济学家也未获奖,俱获奖者的成就的确代表了战后经济学的突破。

[1][2][3][4][5]

上一篇文章: 经济史与经济学
下一篇文章: 公共经济学研究
  相关链接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