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网旧站 情景站 中华学习总机:010-88202872  致力打造中国最大最权威的职工学习资源平台!!
首 页  关于创争  地方创争机构  图说创争  媒体报道  创争大事记  创争队伍  创争资源  加入创争  片头动画
 特别推荐
 
 ·全国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评审奖
 ·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
 ·许振超在“创争”首发仪式上的发言
 ·中华全国总工会机关举行学习贯彻党
 大事记
 
 ·中国职工学习论坛在京开幕(2007-7-
 ·全国学习型班组创建研讨会在大庆召
 ·全国“创争”活动表彰电视电话会议
 ·全国“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
 地方创争机构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部门都联合下发了开展“创争”活动的文件,建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措施和各项保障机制。一些地方和行业把开展“创争”活动纳入总体发展规划,建立齐抓共管的工作体制。许多基层单位将“创争”活动纳入人才培养规划,由党政领导亲自挂帅,明确分工,指导督促,形成了党委领导、行政负责、工会推动、各方配合的工作机制,为深入推进“创争”活动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位置: 中华职工学习网 >> 全国创争总网 >> 创争队伍 >> 政府在行动 >> 正文
常州市建设学习型城市
http://www.51xue.org.cn  2007/8/27 源自:中华职工学习网 【字体: 字体颜色
 

  常州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文字记载历史的文化古城(历史上有“龙城”别称),同时又是一座充满现代气息、经济较发达的新兴工业城市。常州现辖金坛、溧阳两个县级市和武进、新北、天宁、钟楼、戚墅堰五个行政区,全市总面积4375平方公里,全市户籍总人口354.7万人。
  常州处于美丽富饶的长江金三角地区,与上海、南京两大都市等距相望,与苏州、无锡联袂成片,构成了苏锡常都市圈。常州有着十分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捷的水陆空交通条件,市区北临长江,南濒太湖,沪宁铁路、沪宁高速公路、312国道、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全市水网纵横交织,连江通海。长江常州港作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年货物吞吐量超过百万吨。

新北区中心公园

  民航常州站有通达北京、广州、大连、厦门、深圳、海口、西安等国内20多个大中城市的航线。改革开放以来,常州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日益增强,对外经济日趋活跃,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不断完善。2006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60亿元,按可比价增长15.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7210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为4770美元;财政总收入实现227.3亿元,增长25.8%,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18.9亿元,增长25.2%。高效农业加快发展,产业化进程加速推进。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09.2亿元,增长4.9%。工业经济规模迅速扩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3293.9亿元,增长31.5%。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63家、高新技术产品190只,新增中国品牌产品8只、中国驰名商标4件。服务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增加值达548.5亿元,增长15%;市场规模稳步扩大,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15.8亿元,增长16.2%。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常州有发达的产业基础。初步形成了工程机械车辆及配件制造、输变电设备制造、汽车及配件制造和新型纺织材料四大支柱产业和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生物医药及精细化工三大新兴产业,并拥有软件、轨道交通车辆及部件、新型涂料、“三药”、新材料、精细化工等六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目前常州拥有“省著名商标”133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0件。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全面推进创新型城市、生态城市、文明城市、新农村和富裕常州“五大建设”,巩固和提升全面小康建设成果,实现以县为单位的全面小康,努力开创常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这是市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也是全市上下的统一认识。
  坚持把开放型经济作为带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进一步形成全市上下狠抓开放型经济的强大合力。突出抓好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型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重化工、环保产业等项目的招商引资,力争形成更为先进的产业结构和关联集中的企业集群。不断拓宽利用外资领域,提升外资在农业、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和服务领域的份额。完善重大项目的快速反应、综合协调和跟踪服务机制,大力开展区局联手招商,吸引国际知名企业及其研发机构落户常州,努力实现重大引资项目的新突破。注重签约项目的实际缴资率和开工、竣工的考核,不断提高招商引资的成效。同时,进一步扩大对内

天宁宝塔

开放,主动接受上海经济辐射,积极参与“世博经济”,加强与兄弟城市及国内大集团的横向联合和协作配套。

淹城遗址

  利用外资量质并举,对外开放步伐加快。2006年协议注册外资达33亿美元,增长15.6%;实际到帐注册外资达12.5亿美元,增长71.2%,增幅居苏南五市第一。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04.4亿美元,其中出口78.9亿美元,增长28.8%。3家企业在境外上市,成功举办中国常州科技经贸洽谈会和国际友好城市合作与发展论坛,对外合作与交流得到加强。

  2006年常州名列“全国城市创新环境评价”第七位,跻身“2006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行列。常州现有外商投资企业5500多家,累计合同外资近130亿美元,在常州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达96个,通用电气、亚什兰、博世、东芝、小松等42家世界500强企业已在常投资落户。

  真诚地希望广大海内外投资者能够前来一起分享常州经济快速发展的成果,分享投资在这块沃土上所带来的成功喜悦。

  常州将为广大海内外投资者的到来,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环境。

  2007年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要点

  2007年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年,也是贯彻落实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推进“五大建设”的开局之年。继续深化学习型城市建设,对于全面提升市民素质和城市综合竞争力,推进现代城市文明进程,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总体要求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和服务全市推进“五大建设”、构建和谐常州的要求,准确把握学习型组织的本质和内涵,全力突出创新与和谐,以提升全体市民的学习力、各类组织的创新力和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为目标,以增强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为重点,以深化学习型党组织和六类学习型组织建设为基础,以巩固、提升各类学习载体为抓手,不断拓展社会化教育网络和市民学习平台,不断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不断丰富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内容,不断健全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机制,为常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思想基础、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重点工作

  (一)着力增强全民创新能力

  要把提升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作为今年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主线,推动各个领域的全面创新,使学习型组织“学习—创新—发展”的本质特征贯穿到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

  1.全面推动科技创新。发挥全民学习优势,整合全民创新资源,实施创新企业培育工程,新认定创新型试点企业25到30家,提供“绿色通道”支持;实施创新项目带动工程,推进7个市级科技专项和100个重点项目,培育高新技术产品群;实施创新平台建设工程,加快中科院常州中心建设,新建“一站两中心”20家和重点实验室2到3家;实施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工程,引进和扶持3到5名领军型创业人才及其团队,引进和培养20名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实施创新环境优化工程,认真落实好支持科技创新政策措施,推动企业加大科技投入。

  2.大力推进机制创新。重点围绕优化政务、市场和法治环境推进机制创新。切实强化服务政府理念,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大力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促使政府部门更好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完善社会管理政策规章,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方式,整合社会管理资源,规范发展互助性、自律性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按照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要求,进一步健全和活跃各类要素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3.不断加强管理创新。把加强管理创新提升到战略高度,依靠管理来拓展经济和社会发展空间,提升核心竞争力。采取各种措施,引导、鼓励、支持各类组织积极开展管理创新,把抓好管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依靠管理创新来优化整合各种资源要素,逐步形成拥有知名度和竞争力的管理品牌。

  4.积极培育创新文化。把创新文化作为学习型城市文化形态的重要内容,实施科学普及和创新培训计划,为全市各类人群提供各种形式的创新教育和培训,为各类创新活动提供更好的条件和机会。积极倡导和培育敢于冒险、勇于尝试,宽容失败、追求成功,开放包容、崇尚竞争,富有激情、力戒浮躁的创新文化,把创新内化为城市精神,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鼓励,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二)着力推动人力资源开发

  要加大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力度,大力推进人才培养工程,尽快建立有利于总量稳步增长、层次显著提升、布局更趋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人才、智力、项目相结合的柔性引进机制。

  1.加强党政人才培养。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学习积分制”和“网上学习城”,强化结果使用,促进自主学习;全面推进“百千万工程”,积极开展干部更新知识和提高业务能力培训,县处级领导干部每人每年至少学习一门课程,其他干部的培训率要超过25%;切实落实“年度干部教育培训主班次计划”,优质高效完成33类56班5620人的重点培训任务;认真实施《2006-2010年常州市公务员培训规划》,公务员专门业务培训每年三门以上,时间不少于32学时,提高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的在职培训每年累计不少于12天。

  2.加快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认真组织“企业创新与发展”系列报告会、“卓越经理人”培训项目、“中国中小企业竞争力讲堂”,提升企业经营者的综合管理能力;继续做好企业管理者在职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博士学位的推荐报考组织工作,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大力开展职业经理人任职资格培训与认证,推动企业职业经理人队伍的形成和发展;积极完善“常州市经营管理人员培训网”,以“课程超市”模式开展系列化、个性化的培训,为企业经营者、管理者免费提供培训课程。

   3.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适应我市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培养机制,推动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形成产学结合、院校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首席员工制”,开展“名师带高徒”活动,总结推广先进操作服务法,评选表彰“十大操作服务品牌”;加快建设“邓建军职工技能培训中心”,精心组织“第九届职工技能大赛”,选拔一批技术状元和技术能手;全面实施“金蓝领人才工程”,切实落实《常州市三年三千六百新技师培养实施计划》,力争新培养技师、高级技师1200名,逐步实现高技能人才占技术工人20%以上的目标。

  (三)着力丰富组织建设内涵

  各地区和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牵头部门要按照巩固成果、完善提高、深化发展的要求,深入挖掘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内涵,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城区建设,加大组织指导和管理推动的力度,确保学习型组织体系建设的持续有效。

  1.着眼提高执政能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全面贯彻《常州市2005-2007年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三年规划》,组织“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推进月”活动,加强对各类学习型党组织的分别指导,召开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现场交流会,命名表彰50个市级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先进单位;进一步加强全市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在全市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专题学习调研活动,组织全市县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检查评优;继续落实《2006-2008年市级机关党员干部(科级以下)教育培训计划》,评选“学习型干部”和“市级机关读书明星”,鼓励机关干部开展研究性学习、实务型学习和创造性学习。

  2.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开展学习型城区建设。各地区要发挥党委、政府的组织和协调优势,整合区域内的各种教育资源、文化资源、人才资源,形成合力,发挥最大效用。要建立和完善工作例会、信息反馈、检查评估等制度,加强对建设工作的具体指导和督促,提升区域内各类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水平,推动本地区的整体建设工作持续开展。

  3.按照巩固提升要求,深化六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系统建设要与学习型干部队伍建设有机结合,根据不同系统、机关的特点,通过有针对性地学习培训,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水平,优化政务环境;学习型企业建设要以服务全民创业、自主创业为宗旨,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通过加强团队学习,实现员工素质提升和企业发展的双赢;学习型村镇建设要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加大科技服务、科技培训、科技结对的力度,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和致富本领;学习型社区建设要以老年人、青少年、外来务工人员为重点,组织开展再就业培训、现代文明规范教育和文体健康活动等,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学习型家庭建设要围绕家庭教育、家庭文明、家庭致富抓载体,注重促进家庭成员之间、家庭与家庭的互动学习,在全市倡导文明和谐的美好家风。

  4.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创新学习型组织。各类组织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根据不同人群需要,以灵活、方便、有效的形式开展学习型班组、学习型职工、学习型团组织等各类学习团队建设,达到互动学习、互相启发、共同提高的目的,使学习型组织成为全体市民“全员、全程、全面”的学习团队、创新团队、和谐团队。

  (四)着力提升各类学习载体

  要进一步更新观念、改进方法,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搭建活动平台,继续巩固、深化和提升各类学习载体,寓学习于活动之中,不断提高市民的参与面和受益率。在继承原有学习载体的基础上,积极培育能够满足各层面学习要求的新型载体,重点深化品牌载体,并开展学习型城市品牌载体展示交流活动。

  1.统筹“学习日”活动。继续抓好“学习日”活动,围绕中心工作和发展需要丰富学习内容,创新活动形式,搭建互动学习和交流信息的平台。各辖市、区和各部门要结合各自实际,精心策划组织紧贴主题的学习活动,让广大市民在“学习日”自觉参与各类学习活动,增强“学习日”活动的整体实效。

  2.拓展“龙城讲坛”系列讲座。依托上海“东方讲坛”师资库,形成三大系列讲座,即以知识普及型、艺术鉴赏型、教育引导型讲座为主的“市民课堂”,以资本运作、管理艺术、领导思维等方面内容讲座为主的“企业家课堂”和以提高理论水平、人文素养、思路眼界等方面能力讲座为主的“干部课堂”,并采用现场讲座与广播、网络录制播放以及报纸刊登内容节选等传播形式相结合,打造好“龙城讲坛”这一公共文化品牌项目。

  3.推广“新市民学校”建设。推广新市民学校分级规范化建设经验,建立新市民学校等级评估制度,完善各级各类新市民学校硬件设施、师资力量、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等方面的要求标准。在进一步夯实基础的前提下,着力放大新市民学校的功能,让新市民学校不仅成为外来务工人员的课堂,也成为城郊农民、甚至城市市民接受新技能、新知识、新观念的课堂,使全市新市民学校在规范、定位和成效上实现新突破。

  4.深化“民营企业学习宣传员”制度。各民营企业要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围绕企业中心工作,选聘好本企业的学习宣传员,逐步建立学习宣传员队伍网络,探索建立学习宣传员的选聘、培训、管理机制,提高学习宣传员的整体水平,积极为学习宣传员学习提高、开展活动提供有利条件。学习宣传员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切实履行自身职责,不断创新活动方式和教育手段,以灵活多变、寓教于乐的形式增强工作实效,切实发挥学习宣传员增强企业向心力、凝聚力、创造力的作用。

  (五)着力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要适应各类人员的学习需求,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核心,全面提升教育和培训质量,构筑起社会化、多层次、广覆盖的终身教育体系。

  1.提升学校教育水平。大力推进0-3岁早期教育,实现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97%以上,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保持100%,初中入学率保持99%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95%以上,职业教育中级工达标率98%以上,适龄青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5%以上,残疾儿童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普及率100%;进一步发挥学校主动发展工程、科教城高职教育、“名教师工作室”等教育品牌优势,大力开展具有时代性和本土化的特色教育实践活动,力争培植更多更具特色更有推广价值的教育发展样式,确保常州教育的创新实践和特色发展能力位居全省领先行列。

  2.拓展社会教育领域。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积极推进社区培训学院建设,促进社区教育发展,加快镇成教中心建设,积极推进现代农村教育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帮助农民提高素质和就业、创业技能;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加快引进社会培训的品牌项目,开展各类岗位技能培训、就业技能培训、文化艺术培训,加强指导管理,形成培训网络,进一步提升社会培训的档次和质量。

  3.整合教育资源利用。努力实现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双向开放与互通,学校采用建立志愿讲师团、定期举办知识讲座、开放部分教育教学设施等形式,为社会各类人群提供教育服务;进一步发挥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少年科学艺术宫和各类校外活动场所及社会实践基地等教育资源的作用,努力建立自由开放的学习资源共享体系。

  (六)着力落实组织协调工作

  建设学习型城市是一个综合系统工程,必须加强考评、宣传、研讨等多项工作的力度,进一步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化。

  1.加强运作管理。各地区和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牵头部门要发挥应有职能,制订年度意见,组织开展活动,加强中途管理,督促考核评估。要根据构建和谐社会、创建文明城市和鼓励自主创新的要求,调整考核评价内容,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实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考核评估要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具体指导工作结合起来,使考评过程成为深化建设工作的持续推动力。各地区和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牵头部门要组织好本地区、本类组织的考核评选,在此基础上评选表彰全市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

  2.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媒体的各自优势,采用生动活泼、贴近群众的方式,及时、准确、充分地报道我市建设学习型城市的举措进展,报道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典型经验,报道国内外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动态趋势。特别是要精心办好“常州建设学习型城市网站”,打造全国领先的学习信息交流平台。通过有深度的宣传活动,向广大市民和各类组织传授学习理念、学习方法和学习经验,营造热爱学习、崇尚知识的浓厚社会氛围。

  3.加强交流研讨。组织开展学习创新项目的设计和评选、学习创新理论的研讨和论文评选,认真研究国内外建设学习型城市和学习型组织的最新动态及相关理论,不断总结我市建设学习型城市和各类学习型组织的实践经验,推出一批对实践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出版《用全民学习锻铸现代城市文明》。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外宣传,密切与兄弟城市、各类学习型组织之间的互动交流,使学习型城市建设成为提升我市知名度的有效载体。

  4.加强队伍培训。针对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需要,加强对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牵头部门、学习载体组织管理人员的培训,规范提升学习型组织、载体的建设水平,组织学习考察,交流推广经验,完善推进机制,提高工作的整体水平和创新意识,确保学习型城市建设常创常新、不断深化。

 
    上一篇文章: 上海市总工会
    下一篇文章: 大连市政府
 图说创争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领导机构 | 理事会 | 专家委员会 | 记者俱乐部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电话:(8610)63099535 QQ:908102832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65号
主办:全国创争活动指导协调小组 承办:全国创争办 商权商学院 技术支持: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定推集团股份公司
中华职工学习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10630号-70 中华职工学习网,现代新型工会大学校!

中国特色推进联盟旗下网站: 中国特色总网 中华职工学习网 全国创争总网 中国图鉴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中国亲稳

中国商权产业联盟旗下网站: 商权公司 商权生活 中国生活 定推生活 先健生活 汽车生活 旅游生活 百货生活 圣农生活 志高家电 开创水产 实达智能 智光节能 迪马到家 金森秀 美秀网 房团网 拼图易经营管理工具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