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全国创争活动指导协调小组 中华职工学习网首页 情景站 联系电话:010-68232149
 位置: 中华职工学习网 >> 信息中心 >> 政策法规 >> 正文

记者北京调查: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不及一成

  2009/5/12 源自:中华职工学习网 【字体: 字体颜色
公益律师建议修改《工伤保险条例》
2006年年初,22岁的李荣来到北京一装修队打工,与装修队的包工头王某达成口头协议后,他开始从事高空作业。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工作不到一个月,1月25日下午,由于绳索问题,李某从二楼摔到地上,导致下肢瘫痪。而包工头王某在支付了1300元医疗费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李荣的哥哥李毅借钱委托律师申请工伤认定,但由于没有劳动合同,只能先申请仲裁确认劳动关系。因缺乏证据,劳动仲裁败诉;后诉至法院,同样由于缺乏证据而败诉。

无奈之下,李毅找到北京市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援助律师虽然想方设法为李荣维权,但因缺少相关证据,目前赔偿仍是一纸空谈。

“劳动合同可以保护农民工的权益,农民工一旦受到伤害,劳动合同就像他们的‘护身符’。”北京市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律师王芳说,“但现实情况不容乐观。超过九成的农民工处于非法用工状态,绝大多数工伤农民工无法得到工伤保险基金的保障。”

觉醒后的艰难维权

李荣工伤案中,李毅从老家陕西往返北京三次,每一次交通费就需要150余元;律师为该案出去调查和开庭共11次,支出的交通费、给李毅的借支以及律师成本有3000多元;再加上李毅在一年多时间里支付的食宿费等,这一年就支出了约5000多元。李毅打工时每天工资30元、每月工资不到700元,这5000多元是他近8个月的工资。

“这样的例子在我们工作站并不少见。”王芳感叹,“现在农民工维权太难了。”

“其实现在很多农民工都逐渐有了维权意识,我们工作站每天都会接到不少农民工打来的投诉或咨询电话。在我们工作站成立的一年多时间里,一共接到7000多个求助或咨询电话。”王芳说道。

调查显示,自2005年9月8日成立到今年3月15日,北京市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办理的152件农民工工伤案件中,仅有14人签订了劳动合同,占总数的9.2%,且其中3人的合同还保存在用人单位处,并不在劳动者本人手中。工伤保险的参保率的情况也让人担忧,152人中仅有12人参加了工伤保险,参保率为7.89%。

建筑工人刘某维权时发现根本找不到起诉的对象,“由于建筑工地都是层层分包、转包出去的,我们在起诉的时候由于找不到包工头,又没有劳动合同,立案难度很大。”刘某受伤将近两年了,维权对他来说依旧是奢望。

“在我们处理的非法用工的138个案件中,有包工头的就有55个,占总数的39.9%。农民工申请工伤认定时,因为没有与用人单位的直接关系而无法认定劳动关系,无奈之下,有些案件只能以人身损害赔偿为由直接起诉包工头本人,但这样的判决即使胜诉了,也面临着执行难的问题。”王芳说。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