厕所的“升级”
人物检索今年55岁的秦厚道是四川成都东郊某针织厂的一名下岗工人,再就业后在一家免费公厕担任了守护员工作。他亲眼见证这几十年来成都街头巷尾公共厕所“提档升级”的变迁,回忆述说的一个个有关的小故事既有趣,又令人难以忘怀……
上世纪70年代末,秦厚道顶替母亲进厂当了一名针织工人。当时,还未成家的他不得不与父母挤住在一块,另外还有两个读初中的弟妹。住房虽说有两间,但中间被一条供整个楼层住户穿行的大通道相隔。那时候他感到最不方便的就是上厕所的问题:共3层楼房的住户都得下楼到50米开外的一个简易职工公厕去“方便”。
秦厚道说,那个紧靠农村田坝、用红砖垒成的公厕,是工厂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为大家修建的,当时那简陋的状况,在现在看来还真有些不敢想象:男厕有8个左右各垫两块砖的蹲位,外加一个小便池;女厕内有5个坑,全都没有什么隔离墙。墙后就是一个露天的大粪坑。每到夏天,厕所内外便散发出一股股呛人的臭味;在里面“方便”时,那一只只长得胖胖的绿头苍蝇还不停地在身边嗡嗡直叫地飞来飞去,让人心里非常难受。
在城市家里上厕所感到“不便”,在下乡“插队”的农村虽然感到“方便”多了,但那厕所的简陋和“有趣”让今天的秦厚道一想起来就不禁好笑。
他说,他下乡在川北一个山村,生产队在房后的悬崖峭壁上为他们5个知青修建了一个茅草房简易厕所。“在那里"方便",你根本就听不见什么落地声!”当时知青们将其称之为“飞落直下三千尺”的“天然公厕”。
上世纪90年代初,已结婚成家的秦厚道分到了一套三间、配备厨房和厕所的职工宿舍,厕所陶瓷坐便池、沐浴器等一应俱全,总算结束了过去几十年的“不方便”日子。
5年前,因工厂经济效益不好,年龄偏大的秦厚道被“通知”下岗。后通过社区的再就业介绍,他到城南一家路边公厕应聘成为守护员。
“城市不少人瞧不起守厕所这工作,但我并不认为做这事就低人一等。”秦厚道说,“吃、喝、拉、睡”乃是人生必不可少的四件“大事”。更何况,现在城里所建的大小公共厕所与上世纪相比,早已有了“升级提档”的明显变化。“你看!我守护的厕所不仅全是地砖、瓷砖装饰和陶瓷用具,而且还专为残疾人设置了更为方便的"单间"。”
据介绍,为让路边公厕真正体现公共服务职能,从2005年起,该区政府开始对辖区内的所有路边公厕实行免费提供,涉及有关管理的费用一律由政府来埋单。秦厚道说,他现在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负责公厕的清洁卫生,多半时间还是坐在门口看护,每月能从承包管理人手中领到400多元工资。
“环境干净,做事还比较轻松。”秦厚道说,他现在感到很乐意和满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