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全国创争活动指导协调小组 中华职工学习网首页 情景站 联系电话:010-68232149
 位置: 中华职工学习网 >> 信息中心 >> 时政要闻 >> 正文

外交部"指南"被偏离诠释成校正国人海外行为规范

  2007/8/22 源自:中华职工学习网 【字体: 字体颜色

        近日,外交部公布了《中国领事保护和协助指南(2007年版)》(以下简称“指南”),就中国公民出国之前、之后应当注意的若干事项加以提醒,对中国驻外领事官员的职责及可以给予中国公民的具体帮助,做出了清晰的解答。

  从“指南”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即“出国前特别提醒”和“出国后特别提醒”可以看出,这次的新版“指南”确实体现了“外交为民”的新理念,从出国前核对护照、签证,到给国内家人留下国外联系方式,再到在国外不要让小孩告诉陌生人父母不在家,出门时尽量不要随身携带贵重物品或大量现金,不要在私车的明处摆放贵重物品,不要将文件、钱包、护照等重要物品放在易被利器划开的塑料袋中……几乎做到了事无巨细。

  而从上述事无巨细的提醒中,我们还可以分析出,目前我国领事协助覆盖的区域,几乎已经遍及世界的所有角落。在上述巨细无遗的“提醒”中,既有针对美国等发达国家严格的药品、食品入境检验制度,也有针对战乱国家所作的公民登记的提醒。无论作为消费者的游客,还是作为创业淘金的生意人,中国公民遍及世界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中国驻外领事机构为海外中国公民提供高效周到的协助和服务,也恰是新形势下“外交为民”的重要部分。

  不过有趣的是,这份由外交部发布、旨在为海外中国公民提供方便服务的“指南”,在国内某些媒体的相关报道中,却被诠释为一份校正中国公民海外行为规范的“指南”。

  如在一家著名的网站,其报道“指南”发布消息的标题被处理为《外交部:中国公民在国外公共场合勿大声说话》,而文首的唯一一条提要,则是提取“指南”的“出国后特别提醒”部分中“在公共场合要表现平静,不要大声说话,避免突出自己;不要在公共场所参与他人的争吵;不要在街上乱捡东西,以防被敲诈”一段,以醒目的黑体做特别处理;在正文部分,也唯有这一段文字被做了变体的突出处理。如果读者不详看“指南”全文,则不免以为中国人“大声喧哗”的毛病不但带到了海外,而且已经引起中国外交部的高度注意。

  这种偏离“指南”原意的处理,理当不是出于网站编辑的恶意,而更可能是基于编辑自身对“国人素质”的既有印象,而替外交部做了一次公民素质教育。而在相当程度上,上述编辑处理也恰好反映和迎合了中国人当下普遍存在的“素质焦虑”。

  诸如大声喧哗、不讲卫生、不守秩序、贪小便宜,已经作为“中国人的劣根性”而遭千夫所指。遗憾的是,随着中国公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更多素质未及提高的国民,开始越来越多地走出家门。鉴于“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心理,在家门之外的不雅行为,更容易被国人引为羞耻。不久前出现在欧洲、日本等地,专用中文针对中国游客的“便后请冲水”、“请安静”等“提示”,就曾在国内引发过大规模的声讨和反思,也进一步增加了国人普遍的素质焦虑。

  我们并不赞同以文化传统不同,作为为中国公民不雅行为辩护的理由,在一个交往日渐密切的世界,遵守某种公认的文明规则,是得到他人尊重的前提。而中国和中国人的当下处境,是要加入一个既有的文明秩序,改变自己、适应环境,是我们无可选择的选择。

  但自省并非无原则的自我轻*,否则就可能陷入某学者定义的“逆向种族主义”,即以所谓文明的名义,对自己的民族和同胞持某种歧视的态度。这次外交部发布的“指南”,其主旨显然在于提醒中国公民在海外加强警惕和防范,以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外国人”的伤害,如“在公共场合要表现平静,不要大声说话,避免突出自己”,显然意在避免被“洋贼”惦记;“不要在街上乱捡东西,以防被敲诈”则是提醒外国也有“碰瓷儿”。将这样的提醒也误解为对中国人的素质教育,让人觉得对中国人的素质问题焦虑得有些过头。(张天蔚)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