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全国创争活动指导协调小组 中华职工学习网首页 情景站 联系电话:010-68232149
 位置: 中华职工学习网 >> 信息中心 >> 培训新闻 >> 正文

[北京]本领强了 素质高了 生活富了培训扮靓“新农民”

  2007/8/22 源自:中华职工学习网 【字体: 字体颜色

  新农村建设向培训特别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就业提出了一系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农民应该怎样去培训?新农村建设人才从哪里来?政府职能部门如何帮助农民培训?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走进京郊进行采访。所见所闻,令人感到欣喜。京郊一些区县的实践与探索,为我们探出了一条新路。

  技能培训

  让京郊农民富了起来

  近日,在门头沟区职业技术学校的一间烹饪教室里,10多位农民正在接受厨师的现场培训。

  45岁的王淑英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厨师的一举一动,生怕漏掉关键的操作要领。她是门头沟区斋堂镇灵水村的村民,几年前家里就办起了“农家乐”。她说:“现在,我们一家的主要收入都来自民俗旅游。为了让我的农家院能吸引来更多的游客,我一直想参加培训班,提高自己的厨艺。这不,听说,这有烹饪培训班,我就来了。”

  门头沟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们区已经为‘农家乐’从业人员举办了好几期烹饪技术培训班了。”

  如今,在京郊农村,像这样专门针对农民免费举办的技能培训越来越多,培训的内容涉及果树种植、农产品加工、手工编织、烹饪等很多方面,由此造就了一大批掌握一技之长的新型农民。

  几天的采访中,记者在门头沟、房山等区县,目睹农民学习知识技能的场景,听到许多农民靠技能致富的故事……在近距离观察京郊农村近年来发展变化的同时,也深深感觉到培训给京郊农村和农民带来的变化。

  农民夜校

  让京郊农民提高了素质

  农民夜校承担起农民文化素质提高和知识技能培训的任务,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阵地。

  8月7日晚饭后,尽管刚下过大雨,到处是积水。但张仕权还是丢下碗筷,匆匆忙忙地来到农民夜校。

  老张家住房山区官道镇张谢村。自从参加夜校学习后,他家也从种玉米卖发展到现在拥有10多亩果园,年收入突破了5万元。老张趁着当晚上夜校的机会,提前去向授课老师请教梨园的技术难题。

  “起先我们只是临时办了一个学校……”让张谢村党支部书记至今也没想到的是,当时村上的一个小小举措,这个农民夜校竟然发展成了今天几乎无所不教的“农民夜校”,全村老少村民更是乐此不疲。

  如今“农民夜校”在张谢村党支部的一番张罗下,远近几个村子的村民晚上都到这里学习新技术。到了晚上,村民们扶老携幼,竟然挤满了张谢村农民夜校的教室,不少村民甚至倚在窗户上、站在过道里听,直到散学时大家仍然不肯离去……

  张谢村的“农民夜校”不但传授给农民们各种实用技术,还经常举办针对村民的文明礼仪、健康卫生方面的讲座,帮助村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以前,一到夏天吃过晚饭后,好多村民光着膀子,穿着拖鞋聚在房前屋后扯着闲话。现在好了,吃过晚饭后,大家都来夜校学习,我们村现在可是学习性新村啊!”

  如今,在京郊门头沟、平谷等农业区县,许多农民夜校都像张谢村农民夜校一样,除了做好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外,还要承担农民素质提高和技能培训的重任。

  培训目的

  让京郊农民学到想学的本领

  对农民进行知识技能培训,应当结合农村的实际因势利导,农民需要什么就教什么,绝不能从主观出发。

  怀柔区波海镇庄户村农民王明海,坐在自家的电脑桌前,熟练地打开电脑、点击鼠标,很快就进到自家的旅游信息网页。50多岁的王明海,说起话来掷地有声:“我们家搞民俗旅游好几年了,一年收入十多万呢!”

  王明海家里几年前就买了电脑,刚开始他对电脑一窍不通。后来,他参加了村里免费为村民办的电脑知识培训班。“现在,我不仅会打字、上网,还能自己制作简单的网页”,王明海自信地对记者说。

  如今,在怀柔、顺义、平谷、门头沟等京郊农村区县,像王明海这样接受各种免费技能培训的农民越来越多,特别是在农闲时间,更是农民培训搞得最红火的时候。

  农民培训工作应该怎样开展?如何才能抓出成效?怀柔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工作人员说:“搞农民培训,绝不能从主观出发,而要从实际出发,要事先搞好调研,因势利导,农民需要什么技能,就教他们什么。”

  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休闲产业,是昌平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丰富城市居民休闲旅游内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民俗旅游作为休闲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由于民俗旅游是以农户为主体的分散经营型,从业人员大都是农民,在经营管理上很难做到统一规范,接待水平不高、服务意识不强、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已成为当前制约民俗旅游快速发展的瓶颈。加强民俗旅游培训是解决目前存在问题、规范和加速民俗旅游发展的有效办法。

  昌平区根据目前民俗旅游发展现状,在民俗旅游发展较好的镇、村举办了一系列与民俗旅游直接相关的培训,主要分布在兴寿、崔村、长陵、十三陵、南口、流村等镇。

  最近几年,京郊农民纷纷投身民俗旅游接待。但是,由于在接待礼仪、客房管理、食品卫生和厨艺知识等方面缺乏基本的技能培训,不少农民家庭办的“农家乐”经营效益并不太好。为此,一些远郊区县,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专门针对“农家乐”从业农民免费进行技能培训。

  学历加技能

  让农村人才留到住

  要培养农村“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必须把目光投向农村和农民,通过成人学历教育培养有较高知识技能的农村人才。

  平谷区首届菜农学历教育培训班今年开班后,98名来自蔬菜生产第一线的菜农免费参加为期两年的专业知识学习,考试合格后,将获得中专学历证书。这是京郊首个具有正式学历的农民“蔬菜中专”。

  此次培训聘请了区农广校、市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的专家前来讲课。参加的菜农来自全区近百个蔬菜生产重点村,既有蔬菜种植大户,也有果蔬协会技术负责人。每月集中上一周课,学习植物生理、栽培、植保、气象、土肥、遗传与育种等课程。学员的学费及资料费一律由政府买单,年度优秀学员还能获得每人1000元的奖励。

  白永贤是平谷区的一位农民。2007年3月,他参加的菜农学历教育培训班开课了。这一天,白永贤与其他97名农民端坐在教室里,开始聆听专家教授的讲课。

  上了几个月的课后,白永贤告诉记者:“现在每天晚上,我都认真复习功课。我相信两年后,我一定能拿到毕业证。”

  这几年,平谷区一系列措施,帮助农村培养人才、留住人才。今年,平谷区又在6个乡镇稳步推进这项培养计划,采取个人自愿报名、行政村推荐、镇政府审查、教委把关、上级电大终审的程序,以确保生源全部是农民。“育农民人才,促村村发展”。据统计,现在平谷区170名农民大学生中,现任村干部的占1/3,他们分布在平谷区1/4的行政村。

  记者手记

  新农民才能建好新农村

  京郊农村这些年变化很大。这些变化的背后,实际是京郊的农民有了巨大的变化,他们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劳力,而是有技术、有思想、有文化、有素质的新农民。

  当我们走进京郊的农村后,所见所闻令人欣喜。可以说,京郊农村抓准了技能培训这个基础,通过培训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和致富技能,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

  在新农村建设中,对农民加强各种培训,把先进的实用技术,管理技能、思想观念不断注入到农民的头脑之中。让农民不仅富了“钱袋”,更要富了“脑袋”,这才是新农村发展的根本。
 
 
稿件来源: 北京劳动就业报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