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全国创争活动指导协调小组 中华职工学习网首页 情景站 联系电话:010-68232149
 位置: 中华职工学习网 >> 信息中心 >> 就业动态 >> 正文

李忠斌:毕业生就业难现象解读及启示

  2009/3/19 源自:中华职工学习网 【字体: 字体颜色
简要内容: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内经济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宏观经济走势趋缓,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在此背景下,今年大学毕业生出现了较困难的就业局面,许多媒体用寒冬、寒流、冰点等来形容当前的就业形势。其二,进行大学培养体制改革,扩大大学专业自治权,彻底改变同质化的培养模式,充分展现大学的优势和特色,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内经济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宏观经济走势趋缓,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在此背景下,今年大学毕业生出现了较困难的就业局面,许多媒体用"寒冬"、"寒流"、"冰点"等来形容当前的就业形势。的确,尽管近年大学生就业困难很大,但像今年这样的情况还是第一次。那么,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主要原因是什么呢?第一,大学毕业生供给与需求的失衡。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数据,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创纪录的559万人,比去年增加64万人,增幅接近13,截至去年9月1日,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的应届毕业生有超过140万人还未能如期就业,往年积压的未就业大学生将加入今年的就业大军,与559万新毕业生"抢饭碗"。尽管国民经济运行仍然良好,但毕竟受寒风侵袭亦难独善其身,企业用人非但不能增加,还有大幅萎缩的趋势,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无法满足如此众多的大学毕业生的岗位需求,供给的绝对量大于需求的绝对量,直接导致毕业生不能实现就业。第二,信息不对称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这涉及到政府、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问题。一是政府在实施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的时候,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数量、需求结构、变化趋势等信息不能及时发布,导致的最终结果是同类专业毕业生的同台竞争和大量积压。二是学校尚未能根本转变办学理念,只顾教书,对就业问题未引起高度重视,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需要多少、分布地区和行业知之甚少,学生得不到完全充分的就业信息。三是社会对各类劳动力的需求信息不充分,提前发布的很少,要么集中招聘,要么临时搭台,致使大量的就业合同集中交易。信息不对称的结果是无法形成完整、明晰的信息流,使政府的决策、学校的教学、学生的专业选择和技能准备无法一致起来,出现就业梗阻也是必然的。第三,培养产品目标定位的偏差。高等教育市场化的改革,催生了全民教育时代的来临。然人们的思想和观念还没有得以彻底转变,对接受高等教育的未来预期没有变。这一观念集中体现在高等教育培养的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产品)仍然坚守精英教育模式下的观念。这需要我们在培养人才的目标上重新定位,即多层次、复合型、一专多能的合格技术人员。我认为,不管是什么专业、哪所学校培养的学生,能得到社会的认同,能在工作中发挥作用,你是公务员也好,是教师也好,是公司职员也好,都是合格的技术人员,只是所从事的工作性质不同罢了。如果我们再不正视这一点,仍然会出现许多毕业生由于身分意识障碍而出现无法就业。第四,产品结构、知识结构与就业岗位结构之间的背离和不对称。一是学科的刚性约束与自主设置之间的矛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取决于其有社会影响的专业,尤其是与社会需求高度相关的专业,但在专业设置方面,刚性特征十分明显,自主设置专业的权利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出现专业老化与社会需求的不相适应。高校按照国家公布的高等教育招生专业进行招生,而有的专业已是明显的边际专业,社会需求有限,培养的学生必然出现过剩。二是学科的趋同与同类型人才培养数量的激增,导致相同专业学生供给过剩。三是高校教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要彻底从传统的灌输教学转变为开放性、启发式教学,真正处理好知识与技能的关系,消除产品结构、知识结构与就业岗位结构的背离,实现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良性循环。第五,高等教育产品积压的累积效应。产品积压形成的累积效应将产生以下结果:一是缩减存量的压力很大;二是制度设计难度加大,需要两头兼顾;三是对在校生产生就业压力,出现就业焦虑;四是影响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若投入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家庭就会失去送子女上大学的热情,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将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五是社会和企业对毕业生需求步伐的放缓,既然有如此众多的人可供选择,就不再急于求成,对劳动力价格的谈判也有更大的回旋余地,如此一来,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就业产生不利的影响,出现新一轮的就业困难。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可以理解为是暂时现象,但这一现象给我们的启示也是深刻的。其一,稳定经济形势,保障充分就业。通过一系列的宏观经济政策,保障经济的平稳运行,增强人们对经济发展的信心,帮助企业恢复和发展生产,使社会的就业需求稳定在一个合理的水平,这是当前的重中之重。其二,进行大学培养体制改革,扩大大学专业自治权,彻底改变同质化的培养模式,充分展现大学的优势和特色,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其三,要把创业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切实抓出成效来。创业教育不光是理念教育,更是创业知识和能力的教育。要通过创业辅导、创业竞赛、创业实践等活动实现创业延展,将成熟的创业活动推向社会,推向市场,使更多的学生实现自我就业。其四,全社会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创设更加优厚的条件和环境。如就业推介、失业保障、创业资金、税收优惠、大学生创业园及平台等,只有形成社会合力,大学毕业生就业通道才能真正打通。推荐阅读: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现上海出计划应对辽宁省增就业岗位帮助困难家庭毕业生中国就业人数过多超出就业岗位1200万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