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小静 周一上班,打开报纸,发现有一则新闻出现在各大媒体的一版显要位置:国办通知要求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就业,无疑是当前社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尤其是对高校毕业生而言。<--advertisementcodebegin--><--advertisementcodeend--> 面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今年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不少大学生纷纷感叹“生不逢时”。国内某知名网站在对大学生求职预期的调查中发现,本科生期望月薪1000至2000元的比比皆是,在“说起今年找工作,我的感受”这一项中,“难”、“烦”、“不逢时”、“无奈”等字眼出现的频率很高。确实,经济不景气、岗位缩水,就业压力不言而喻。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谁能说危机就不是机遇? 过去,应届毕业生在应聘时就经常遭受“歧视”,主要原因在于用人单位更喜欢“熟练工”。但今年,为了更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国办通知”给出了一条条优惠措施。如:“企业多招用大学生有奖”、“企业招用专科以上大学生取消落户限制”、“科研项目吸收应届毕业生做科研助理”等。“这对毕业生来说,真是一大利好消息。”人事部门一工作人员说:“但这些政策能否取得实效,择业心态的转变是一个重要方面。” 不能否认,目前大学生求职还存在比较严重的跟风现象。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等“稳定工作”仍是众人追捧的“香饽饽”,“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愈演愈烈。与此相反,农村、小企业等“基层岗位”经常受到冷落,有些大学生甚至宁愿坐在家里当“啃老族”,也不愿到基层去。原因何在?毕业生的理由很简单:“苦读这么多年,最后还是回到农村,拿几百元工资,有什么意思呢?” 这话初一听似乎很有道理,但仔细想想,觉得目光太过短浅。谁规定,一个工作一干必须一辈子呢?沉下基层,或许会吃苦,或许薪酬低,但未必没有前途。且不说艰苦的环境能磨炼人的意志,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也不说基层有更广阔的舞台让年轻人施展才华,仅是从许多人青睐的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来看,“到基层去”也是不错的选择。因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单位在招聘时都明确列出了“有基层工作经验”的要求,相关的优惠政策也在不断出台,以进一步拓宽人才“上下”流通的渠道。 因此,大学生就业一定要树立信心。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当然是好事,如果不能,也不需要悲观失望,只要明确自己的定位,一定能找到合适的岗位。要转变就业观念,把择业范围由政府部门、咨询行业、金融行业等转向生产服务、生活服务等领域,让自己在错位竞争中突出重围。要有长远的眼光,乐于“沉下去”,哪怕专业不对口、收入不高,那也没有关系,只要能提供锻炼学习的机会,都会是“通往春天的地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