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全国创争活动指导协调小组 中华职工学习网首页 情景站 联系电话:010-68232149
 位置: 中华职工学习网 >> 信息中心 >> 时政要闻 >> 正文

云南洱海滇池 两颗高原明珠命运如此不同

  2007/7/4 源自:中华职工学习网 【字体: 字体颜色

6月24日以来,由于连日天气闷热,著名的高原湖泊滇池蓝藻严重暴发,湖水绿浪翻滚,带来阵阵腥臭味道……

  与此同时,在云南的第二大高原湖泊大理洱海,清清碧波和舒适的海风却让人感到惬意。总体水质已连续3年保持国家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水体透明度达3米—5米的洱海,已经基本上告别了蓝藻暴发的困扰。

  同样是被誉为“高原明珠”的城市近郊湖泊,同样曾经历严重污染时期,为什么滇池与洱海的命运,却在综合治理多年之后,划出迥然不同的发展轨迹?

  都曾深受污染之痛

  滇池湖容为15.6亿立方米,流域周围6个县区,经济总量约占云南省的25%、占昆明市的80%。洱海蓄水量28亿立方米,湖岸线128公里,是大理市主要饮用水源地和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是大理人的“母亲湖”。

  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两个湖泊的环境不断恶化,水质日趋恶化。1996年,洱海暴发蓝藻,湖水透明度从4米骤跌至0.5米。2003年,洱海再次大规模暴发蓝藻,水质下降到Ⅳ类。而滇池也难逃这一劫难,近十多年来,每年夏天,滇池都会有大片湖面变成“绿海”,蓝藻暴发因此被称为滇池的“生态癌”。

  多年治理水质两重天

  十多年来,大理市围绕健全法制、统一管理、依靠群众、科技兴海和实施“六大工程”等措施,全面整治洱海污染源。十年后的今天,洱海水质明显好转,目前已恢复并保持在Ⅲ类水,每年还有3个月达到Ⅱ类水。

  十年来,对于滇池治理,各级相关部门在治理滇池上共投入治理资金47.62亿元,使滇池污染继续恶化的趋势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滇池水质仍未根本好转,目前滇池依然是我国污染最严重的湖泊之一。草海处于重度富营养化状态,水体为劣V类;外海处于中度富营养化状态,水体为V类,而且水质呈现出日趋恶化的趋势。

  不能边污染边治理

  巨大的投入再加上十几年的治理,为何一直破解不了滇池污染难题?而大理却是如何“治”好了洱海,使曾经深受蓝藻之害的洱海实现了惊天逆转呢?

  湖泊治理和保护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如何消除面源污染是关键。为了避免大量污水排进洱海,大理建成了洱海截污工程,这一被当地老百姓称为“地底下的丰碑”、“看不见的政绩”的截污工程,尽管掩盖在繁华的车水马龙之下,但地下宽敞的排污管道却足以并排跑两辆东风大卡车。

  而滇池的环湖截污工程虽已提出多年,但至今不见大的动作,盘龙江等主要入滇河流每天仍在源源不断地向滇池倾泻污水,一些排污口直接把又脏又臭的污水排进滇池不时见诸报端,这让滇池走入了“边污染边治理”的怪圈。滇池周边屡禁不止的采矿点、违法企业及农村污水,成为滇池治理中的一大顽疾。

  早在20年前,洱海保护就已经开始立法。从2004年以来,洱海已连续三年实施了全湖半年休渔,实行全湖全年水面保洁。

  保护洱海写进教材

  在大理,保护洱海的内容被编进了小学生教材,有关部门还组织洱海附近村民参观滇池的污染情况,沿湖群众都有要彻底治理“母亲湖”的共同心愿;每个村子有统一的垃圾堆放点,每天都有垃圾清运车来把垃圾拉走;130名洱海湿地协管员、100名河道协管员来自各个村庄,他们每天都在洱海边工作着,专职负责清理流入洱海河道的垃圾和污水。庞大复杂的洱海治理工程,就这样轻松地变成了每一个老百姓“分内”的事。

  如今的洱海边,鱼塘已变成了湿地,鲜花绽放,绿树成荫,野鸭嬉戏。湖面上再也没了成百上千网厢鱼塘聚集的喧嚣,人们看到的是碧波荡漾的湖水和水中苍山清晰的倒影,还有从水里划过的水蛇和偶尔跃起的鱼儿。(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