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校奖助学金:从天大的事儿到实在的事儿
7月2日下午3时,在教育部原副部长张保庆2005年公开点名批评8省区落实国家助学贷款不力,搅起满场硝烟的地方——教育部二楼报告厅,由财政部教科文司司长赵路、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崔邦焱出面介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新政策的新闻发布会正在召开。记者注意到,当年陪坐在张副部长旁边、神情显得紧张的崔主任,这次脸上充满了笑意。
相信这笑意一定出自他的内心。“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上得起大学”这一“天大的事儿”,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终于变成了让老百姓能够切切实实感觉到的实在事儿——政府不仅建立健全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而且新出台的8个配套实施办法,为全面落实这一资助政策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依据。
记者亲眼目睹了国家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由最初创建到逐步完善这一历史全过程,也难以抑制心头的激动,体会也多多。
毫无疑问,这是继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之后,中国政府为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实行的又一重要举措。曾经有一种看似有理的舆论,认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应量力而行,没有必要非得走上大学这一条路。这“力”指的是财力而不智力。作为个人,作出怎样的选择,都无可厚非,值得尊重。但是作为一个社会,如果把这样的观念推而广之,甚至成为一种主流价值观,那就很有问题了。
人,生而平等,人人都具有追求幸福、快乐的权利,人人都具有接受教育、提升素质的权利。贫困不是年轻学子的过错。由政府出面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这就为所有的学生——不论你出身贫寒还是富有,搭建起了一个公平、公正的起点平台。这一做法不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必然受到广大青年以及整个社会的拥护。
在今年5月国务院公布《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之后,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财政部、教育部等有关部门便拿出8个配套实施办法,速度之快,让人惊叹,但最让人称道是其政策设计所体现的导向性、系统性以及相互关联性。
新的资助政策由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等多种方式形成一个完整的资助体系,主要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同时又鼓励优秀学生;不仅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而且鼓励学生学习国家最需要的专业或接受职业教育。
通常,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被认为是“天下第一难”的事情,但是此次下发的文件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勤工助学管理办法也充满了严肃的法治精神和浓浓的人情味儿。为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办法既提出了每小时的最低工资标准,又规定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时间,保证学生不因参加勤工助学而影响学习。如此等等,无不体现了政策制定者以人为本、严谨求实,服务大局的科学态度。
值得注意的还有这次新资助政策的公布时间之早,动静之大,前所未有。进入7月,高考刚刚结束,招生录取工作即将开始之际,政府有关部门便通过媒体将国家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新政策向全国人民广而告之,让那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和家长,早早吃下一颗定心丸,不再为因经济问题上不起大学而发愁。比起以往要临近9月开学之前才开始部署这项工作,这一时间整整提前了近两个月。
从天大的事儿到实在的事儿,政府部门的执政理念、工作节奏、工作作风、工作形象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