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召开农民工转移就业与权益保护研讨会

7月1日,由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主办、郑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协办的“有序转移,保障权益,促进和谐——新时期我国农民工转移就业与权益保护专题研讨会”在北京全国人大会议中心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出席并作重要讲话。人民日报社编委委员、秘书长张德修致辞;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万宝瑞,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段应碧,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社会学首席专家景天魁,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司长刘应杰,北京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沈明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教授于建嵘,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导邓荣霖等相关部门领导、著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并作主题发言。专题研讨会由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总编辑贾立政博士主持。
本次研讨会深入宣传贯彻了胡锦涛总书记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精神,不仅从宏观及理论层面多角度地对农民工就业与权益保护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而且从微观及实践层面介绍、剖析了 “全收经验”,还公布了人民论坛杂志社关于农民工就业与转移问题的相关调查结果等。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在讲话中指出,要把农民工的问题拿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背景下来考虑,然后根据中国的特点,解决好“三个”问题:第一是农民工从个体劳动者转变为雇佣劳动者的法律权益保护问题;第二是从农业劳动者变成工业和服务业的劳动者,要解决好技术职业培训问题;第三是从乡下人变成城里人,需要解决户籍问题,保障民主权利及住房、子女上学、社会保障等问题。
人民日报社秘书长张德修在致辞中讲到,确保农民工公平就业,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当务之急。要深入研讨如何从我国国情出发,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地流动,坚持“以人为本、公平对待”,尊重和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相关部门的领导和专家的主题发言见解深刻。与会专家指出了应该尊重和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消除对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歧视和体制性障碍,使他们享受同等的权益和义务等。
研讨会介绍、研讨了 “全收经验”。河南农民张全收介绍了他在深圳打工实践中的探索,通过创办人力资源公司,用劳务输出的方式来解决农民工就业难题,用保全模式来保障农民工的权益,在劳务输出上创造了一种在输出地、输入地进行公司化管理的“全收经验”。与会专家认为,张全收以及他的好做法,好经验,包括媒体在内的社会各方面都应该多总结、做宣传、多推广。
研讨会公布了人民论坛杂志、人民网、人民论坛网对农民工就业及权益保障问题的联合调查结果。通过网络调查及实地采访,调查所获得的第一个结论是:权益保障是农民工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二个结论是农民工权益保障政府应当负起主要责任。
人民日报报刊管理部副主任李建兴在总结本次专题研讨会时提到,会议主题集中、研讨深入、成果丰硕,搭建了一个企业、科研院校、政府部门、媒体等有关方面关于农民工转移就业及权益保护的对话交流平台;介绍、肯定、研讨、会诊了“全收经验”。
人民日报社编委委员、秘书长张德修在致辞中讲到,确保农民工公平就业,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当务之急。摄影/方云伟
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总编辑贾立政博士主持研讨会。
河南农民张全收介绍了他在深圳打工实践中的探索,通过创办人力资源公司用劳务输出的方式来解决农民工就业难题,用保全模式来保障农民工的权益。摄影/方云伟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教授于建嵘(右)介绍他在深圳考察张全收所进行的劳务输出的体会。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导邓荣霖在会上提出了有关农民工的政策问题,现在当服务员、保洁工、保安工也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了,实际上是就业制度、员工流动制度的建立,如何立足于市场经济来建立。摄影/方云伟
北京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沈明明认为“全收经验”是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他替该政府做了政府没有做的事。摄影/方云伟
有序转移,保障权益,促进和谐――新时期我国农民工转移就业与权益保护专题研讨会现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