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就业指导关注学生职业发展 树正确择业观

高校就业指导应关注学生职业发展
面对就业,大学生经常会问:怎样的就业才是令人满意的就业?到需要自己的地方还是到条件优越的地方?一次就业是否决定终身?这一系列的问题,同样摆在大学思想政治工作者们的面前。
如何回答学生的这些问题?在日前举行的“在就业工作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座谈会上,与会高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工作的密切结合和相互推进,可以形成更高层次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择业观成顺利就业“瓶颈”
根据北京师范大学最近在京、津两地所作的一份调查显示,7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希望留在大中城市工作,很多博士、硕士毕业生选择本来只需要本科毕业生就能干好的工作岗位,就业观念已成为制约毕业生顺利就业的“瓶颈”。
对此,天津大学党委书记刘建平指出,促进学生就业,一定要思想先行。就业教育要与思想教育相辅相成,紧密结合,及时发现学生当中带有倾向性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思想教育与就业指导的密切配合,可以增强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北京的很多外地毕业生不甘心离京就业,宁愿当“北漂”,或者在北京实在无法就业时再到京外但为时已晚。
而部分北京生源的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较高,有的盲目选择继续升学,最终错过就业的最好时机或者连续几年考研未果,在这种情况下,就业满意度和就业质量都难以真正提高。
“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学生才能有发自内心的学习动力,找准自己与社会的契合点,人尽其才,顺利、及时就业。”首都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陈宁说。
“发展性”就业指导还很不够
南开大学2006级学生在收到“入学通知书”的同时也收到了学校寄出的“致南开大学新生的一封信”,南开给新生布置了一份特别的暑期作业,要求学生在入学前利用暑假时间做一份义工,从而了解社会,增强责任,认知自我,为入学后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前做好准备,并要求学生形成书面心得报告,入学后由辅导员进一步指导。
长期以来,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大多停留在对学生择业阶段的指导,属于“问题性”指导,只重视择业问题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而“发展性”指导这一就业指导中的核心工作做得还远远不够。像南开大学这样做的高校并不是很多。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北京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陈曦说,作为重点大学,仅仅帮助学生找到一份工作其实并不难,更重要的是要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帮助学生提前规划职业方向。基于这样的理念,就业指导服务的对象不仅是毕业生,而是应该贯穿整个大学学习的全过程。
职业指导成思政教育新载体
最近,一本深入报道17位曾荣获“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称号的北大校友成功故事的《大才精诚》,在北京大学生中受到青睐,北京大学近期准备向每位本科毕业生赠送此书。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彦表示,这也是北大职业指导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大学生形成“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新型就业观、成才观。
职业生涯辅导教育的兴起,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途径,提供了新载体。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近年来形成了“围绕就业谈发展,做好发展成栋梁”的较为全面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能够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为学生提供与职业发展设想相适应的实训、实践机会,在学生职业选择后,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心理调适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学校周到、细致的服务赢得了学生对就业工作的高度认可。清华大学以成才观和择业观教育为切入点,启动“我伴祖国共辉煌”主题教育活动,引起了毕业生们强烈的共鸣。几年来,学校毕业生到国家重点行业和领域就业的人数和比例逐年上升,2006年达到46.3%,今年将突破5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