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就业十件大事1.就业促进法全面实施就业促进法于2008年1月1日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的就业工作步入了法制化轨道。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对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进一步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并实现了现行就业政策与法律实施的有机衔接。各地区、各部门根据就业促进法的要求,制定和完善了促进就业的地方法规、部门规章及相关政策措施,就业促进法开始全面实施。2.就业再就业目标任务经过艰苦努力全面完成2008年克服冰雪灾害、汶川特大地震、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等重重困难,全面完成年度就业再就业目标任务。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13万人,为全年目标任务的111;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0万人,为全年目标任务的100;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43万人,为全年目标任务的143。四季度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提出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2009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着力在保增长上下功夫,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坚持推进结构升级和扶持就业创业相协调,把扩大消费与扩大就业相结合,加强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与就业政策协调配合,等等。充分说明稳定和扩大就业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大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就业工作指明了方向,并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4.对四川地震灾区开展对口就业援助工作国务院组织全国20个对口支援省市与受灾省充分沟通和对接,签订了两期对口就业援助协议,明确责任,强化措施,体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互助精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制定紧急情况下职业培训补贴、交通费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三项就业援助政策,完善了援助的政策体系。组织全国15个省市103所国家重点以上技工学校免费接收灾区2700多名学生就读,帮助他们继续完成学业。在此基础上总结积累经验,探索建立应对类似突发事件的援助机制。截止12月15日,支援地共向灾区提供有效岗位信息89多万条,异地转移就业5万多人,援建项目吸纳就业1.7万人,就地就近就业111万人,保持了灾区就业局势稳定。5.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全面启动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十七大提出的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既能促进经济发展,又能带动更多人就业,是一举多得的有利举措。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11部委联合制定的《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标志着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全面启动。各有关部门完善了支持创业的政策体系、培训体系、服务体系,改善了创业环境。中国就业促进会与杭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2008中国促进创业带动就业高层论坛",搭建不同类型城市政府间沟通交流的平台,推进创业工作在城市普及实施。重点指导工作基础好、条件相对成熟的城市率先开展工作,建立一批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创业型城市,以点带面,总结经验,全面推广。6.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稳定就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出台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发展和就业形势的影响,及时调查研究,建立就业相关数据快速调查制度,制定紧急情况下应对预案,把稳定就业局势作为首要任务,制定了"五缓四减三补两协商"组合性的政策措施,帮助一批困难企业渡过难关,实现援企稳岗的目标。同时制定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方位扩大就业。各地也结合实际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这些措施针对性强,力度大,出手快,赢得主动权,稳定了就业局势。7.失业保险在稳定就业和促进就业中发挥积极作用为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要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既要保障好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又要充分发挥失业保险基金预防失业、促进再就业的作用"和国务院关于"扩大失业保险基金使用范围,帮扶困难企业稳定就业岗位"的决策精神,经国务院同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财政部、税务总局制定了困难企业缓缴失业保险费、降低失业保险费率、使用失业保险基金为困难企业稳定岗位支付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等政策。这些政策体现了失业保险预防失业的功能,做到防线前移,对当前稳定就业岗位将发挥重要作用。8.启动实施特别培训计划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充分发挥职业培训对于促进全方位就业和服务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作用,保持就业局势稳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启动了特别职业培训计划。从2009年至2010年,依托技工院校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集中对困难企业在职职工、失去工作返乡的农民工、失业人员和新成长劳动力等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扩大培训规模,延长培训期限,加大培训投入,提升就业能力,服务经济发展,稳定就业局势。9.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形成品牌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成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服务广大劳动者的品牌,深入民心。"再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活动成效显著,"零就业家庭"动态援助目标持续实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总工会、工商联联合举办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充分发挥民营企业促进就业的积极作用。中国就业促进会与无锡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促进职业中介机构发展国际研讨会。10.纪念中国就业改革发展30年,总结经验继续推进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劳动制度改革和就业事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全国各地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开展就业改革发展30年纪念活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组织编写了《中国就业的改革发展》一书,全面回顾总结了30年就业改革发展的成果和经验。中国就业促进会举办了就业改革发展30年做出重要贡献就业工作者的推荐褒扬活动。通过三十年的实践,初步摸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解决就业问题的道路。借鉴和运用三十年改革发展的经验,进一步增强信心,坚定方向,从容应对更为严峻的就业挑战,不断推进就业事业的发展。二、地方就业创新五件大事(一)积极采取应对金融危机措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各地纷纷采取应对措施,缓解就业压力,稳定就业局势。通过扩大社会保险补贴范围,降低企业养老保险缴费费率,给予工资性补贴,提高再就业资金补贴比例等措施帮扶企业稳定就业岗位;通过建立重大投资项目对就业影响评估制度等措施,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通过开辟企业特殊工时制度便捷通道,建立企业用工需求绿色通道,稳定劳动关系;通过实施农民工技能培训工程、建设农民工创业园、推行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等措施,切实做好农民工的服务工作。(二)积极开展地震灾区对口援助工作对口援助省市积极发挥本地优势,采取多种举措对地震灾区开展就业援助工作。结合援建项目为灾区求职者就地就近提供岗位;组织本地规模大、信誉好的企业到灾区开展专场招聘会,如"百企万岗进北川"活动等;开通"绿色通道",为灾区劳动者到援助省市就业提供优质服务,如开通"远程面试系统"和"就业援助心理咨询指导热线"、免费提供技能提升培训等。(三)创造性开展创业促就业工作为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提出的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发展战略,各地努力结合本地实际,通过制定创业扶持政策,强化创业实训,实施"创业就业惠民工程"、举办创业成果展示推介会、开展"创业之星"展播评选活动、"交友帮扶促就业"等一系列活动,在全社会掀起了全民创业、自主创业的高潮。(四)多样性地推进统筹城乡就业工作各地通过创建劳务输出品牌,建立"凤还巢"农民工创业园,以及实施"150"引领工程、双转移工程、迎接新市民工程、乐业工程、千企扶千村就业工程等,全力推动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同时,通过"双百"评选、"十佳"表彰等活动使一批优秀的农民工代表脱颖而出。另外,有的省率先提出农民工"健康安全转移就业"的理念,使农民工就业工作进入一个新阶段。(五)充分就业社区范围向乡村延伸,服务模式不断创新一些发达地区将充分就业社区建设向乡村延伸,在较大行政村建立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广东等省率先提出"充分就业村"的概念。各地以解决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为重点,不断创新工作模式,建立基层平台工作绩效挂钩机制,创新困难人员就业安置模式,实现公益性岗位、落实扶持政策与促进就业再就业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