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网北京5月17日电5月17日,全国助残日。
到今天,这个主题日在我国已经开展了十九次,本次主题定为“关爱残疾孩子、发展特殊教育”。
今天,整个国家都在行动,目的只有一个,让全国8296万残疾人感受社会对他们的关爱。
下午4点,中国残联已经接到多个省份助残日活动的报告:
甘肃省兰州市的东方红广场上由省政府、兰州市政府残工委共同举行的第十九次“全国助残日”大型宣传咨询活动隆重举行,各有关部门现场解答有关残疾人权益保障、教育就业、康复医疗、生活保障等方面的问题。
山东省启动了残疾人“百千万就业创业活动”,同时多位省级领导与政协委员走进特殊教育学校搞调查研究。
……
这样的日子,这样的主题,让很多从事特殊教育事业的人士感到振奋。
残疾孩子最需要的是平等相待
“我觉得非常好,也反映了我们国家残疾人的真实需求。”电话中,长春大学特教学院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博士戚克敏语气中充满着欣慰。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特殊教育的学者,她希望国家能够更多地普及宣传特殊教育的正确理念,关心残疾儿童教育。
在她看来,目前公众在特殊教育理念上还存在一些认知误区,“据我们了解的情况,很多家长把孩子放到康复中心只是一种无奈,没有觉得这些孩子能够成才。实际上,这些孩子和我们一样具有平等的发展权。”
她表示社会都知道要对残疾人进行关爱,然而如何关爱、残疾孩子需要怎样的关爱,未必为所有人所认知。以“残疾的眼光”而不是以一种平等的眼光去看待残疾人是公众最易陷入的误区。
戚克敏曾经带着学生们走访过长春很多特殊教育机构,接触过很多残疾孩子。“不要以为只是嘲讽才让他们不舒服,如果只关注他们身上的缺陷部分,可怜哀悯的眼光同样也能刺痛这些孩子敏感的心灵。”
她对记者表示,必须要明确这样一种理念,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多元和多样的,不能把我的缺陷就当成“不正常”,某种程度上,残疾人就是正常人。
据她介绍,现在国家没有限制残疾孩子进入正常的学校读书,他们甚至还享有国家高额的补助,但是我们很多的残疾孩子家长尤其是农村的残疾孩子家长,对这些好的政策完全没有概念,而且在执行层面上也确实阻碍重重。“残疾孩子最需要的关爱就是平等相待,而不是施舍式特殊关照。”戚克敏表示。
“不能只有到残奥会和助残日的时候才想起他们”
戚克敏告诉记者,有一次她去长春某盲童学校搞调查的时候正赶上老师去招生,这些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每招收一个盲人孩子就会获得学校的奖励。“这是本不该发生的,因为全省就一所国家承认的盲童学校,而全省的盲人孩子很多,招生怎么能依靠奖励机制呢?”
据戚克敏分析,除生理因素外,家庭贫困是多数残疾孩子不能进入学校读书的主要原因。虽然国家现在政策很好,但那些残疾贫困家庭往往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导致对国家的利好政策完全不了解,同时自己对孩子也没有信心,不把他们当正常孩子一样发展。
“教育平等是人生平等的重要起点。对残疾人来说,不能接受起码的教育,平等融入社会就是一句空话。”
她认为,特殊教育老师除了教书育人,还承担着康复训练等多项职责,很多时候需要一对一进行,压力比普通教师大,再加上观念问题,许多高校毕业生不愿意从事特殊教育,也导致了特殊教育的困难。残疾人与健全人的差距,除了身体因素的差距,更多是接受教育上的差距。政府和社会有责任帮助他们兑现平等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国家目前有很好的政策,需要公众更多的了解,也需要在执行上落实更到位。”戚克敏对记者表示:“不能只有到残奥会和助残日的时候才想起他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