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全国创争活动指导协调小组 中华职工学习网首页 情景站 联系电话:010-68232149
 位置: 中华职工学习网 >> 信息中心 >> 创争活动 >> 正文

学习型组织如何中国化

  2007/7/5 源自:中华职工学习网 【字体: 字体颜色
壳牌石油公司企划总监德格认为,企业“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或许是具备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学习型组织被认为是未来成功企业的模式。企业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才有可能保证不被时代所淘汰。那么,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企业如何通过学习新知识,构建学习型组织,以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紧随时代脚步呢?

  一、学习型组织的背景

  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巴黎会议上,蓝格朗教授的“终身教育”提案,成为推动全球教育发展的基本理念。在这一理念的基础上,1968年,赫钦斯在《学习社会》一书中首次提到“学习型组织”的概念。他从通才教育的观点出发,阐述了学习社会的重要性。这是首次将“学习型组织”作为“学习型社会”的微观基础提了出来。7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向学习化社会进军”的目标。80年代,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了“向学习化社会”过渡的策略。90年代初,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发生了“企业早衰现象”。这时,彼得•圣吉教授开始研究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圣吉发现,那些有顽强生命力的企业,主要是因为其价值观和内部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些企业与其说它是企业,还不如说它像学校。随后,圣吉从他老师佛睿思特教授的早期论文《企业结构新设计》中得到启示,又融合“系统动力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提炼出“学习型组织”这一全新的管理理念,并著成后来被称为现代企业管理“圣经”的《第五项修炼》一书。他认为,学习型组织是“由一群能不断增强自身创造能力的人组成的集合或团队。”圣吉的研究密切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西方发达国家经过工业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后,进入了后工业社会,并向知识经济社会转变。市场环境与工业经济时代相去甚远,企业面临着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早先的管理理论已不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工业革命最重要的遗产之一是“分工”理论:从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到泰勒的管理分工。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只是强调了物化的生产力,而忽略了知识这个无形的生产力。知识经济时代,最突出的特征是知识代替了资本、劳动和土地,成为经济生产的核心要素。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创新、速度的竞争。企业迫切需要有如何管理知识型员工,增强组织学习和创新能力的理论,来指导实践活动。学习型组织理论及其实践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

  二、学习型组织的特征

  90年代以来,对学习型组织的研究与发展异常活跃。野中裕次郎(1991)用“知识创造型公司”来描述学习型组织,指出“知识创造型公司”的特征,是“发明新知识不是它一项专门的活动,而是行动和存在的一种方式,在其中每个人都是知识工作者。” 美国学者瓦金斯和马席克(1993) 在《学习型组织》 一书中将学习型组织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七C说法)1)持续不断(continuous)的学习:即通过持续教育才能不断的进步;2)亲密合作(collaborative)的关系:以加强成员间的支持能力;3)彼此联系(connected)的关系:使成员的互动关系更为增进;4)集体共享(collective)的观念:以结合成组织的力量;5)创新发展(creative)的精神:以促进改良与发展;6)系统存取(captured and codified)的方法:即善于运用科技的能力与方法,7)建立能力(capacity building)的目的:希望形成组织与成员继续学习的能力。 卡佛特(1994)研究认为,学习型组织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强调集体性、开放性以及跨越组织范畴的学习;2)学习的过程及结果是等量齐观的;3)以快速及聪明的学习来取得有利的竞争优势;4)能快速、适时地将资料转化为有用的知识;5)使员工感受每次的工作经验,皆是提供其学习有用事物的机会;6)成员较不会表现恐惧与防卫的心态,能从错误中获得奖励与学习;7)具有承担风险的勇气,又不会危害到整体组织的安全;8)能致力于实验性和相关性的学习;9)对想从事行动学习的个人或团体予以支持;10)鼓励个人或团体相互分享所得的资讯及结论,以利于学习产生。还有马恰德从系统论的角度给出的定义:“系统地看,学习型组织是能够有力地进行集体学习,不断改善自身收集、管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以获得成功的一种组织。”

  三、学习型组织的真谛

  无论哪一种研究,都强调学习型组织是促使成员努力学习,将知识进行转化,并不断进行创新和变革的组织。目前,国内翻译为“学习型组织”的这种表述,容易造成歧义和误解,忽略了学习型组织的真谛在于持续的转变。圣吉多次强调用metanoia这个词来表达学习型组织的真谛,希腊文metanoia这个字的意思是心灵意念的根本转变,是一种“超觉” 的经验。起初,圣吉用“metanoic organization”来形容学习型组织。此处的“metanoic”除了有心灵上的根本转变之意,还包括一种过程,而不是终结状态的含义。颇有戏剧性的是,西方学术界却将“learning organization”用于学习型组织理论推广中。“Learning”的意义只是学习或吸收现有的知识和信息,并不强调心灵或观念的转变及学习的过程。或许西方人能够从“learning”中悟出“metanoic”的意义来,但翻译成汉语后成了“学习”,就根本无法让人把握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内涵了。因此,有很多人只把学习性组织理解成对现有知识的学习,却忽视了学习的创新性、持续性、动态性。 因此,学习型组织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和“创新”。由于组织的学习首先是个人的学习,创建学习型组织就要首先调动个人学习的积极性,冲破自我限制,实现自我超越,就是要进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来提高人的自身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学习力的提高最终要体现在创新能力上,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会不断地超越和发展。正是基于此,在1997年世界管理大会上,来自全球的管理学专家们达成一个共识:创新是未来管理的主旋律。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组织与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市场创新。因此,如果不理解学习型组织的真谛,那么建设学习型组织就只能在门外徘徊而不得要领。

  四、学习型组织的中国化

  建立学习型组织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目前,无论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以及部分外资企业,在产权制度安排、公司治理结构、监督与激励机制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管理效率低,创新力和竞争力不强。在WTO过渡期即将到限的情况下,它们都将面临强大的国际资本的竞争,对企业竞争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的学习能力是其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因此,要根据企业所处的现状、产业环境和发展目标等因素,建设和完善学习型组织。建立和完善学习型组织,也就意味着企业在组织结构、制度安排、企业文化、管理方法等方面要做出相应的变革。

  1、组织变革。企业要将自身改造为学习型组织,必须从建立适合于学习的组织结构入手,进行组织变革。扁平化的组织结构适合学习型组织的形成,它减少了中间的管理层,便于信息在组织内部传递。在这样的组织结构中,团队学习成为企业活力的源泉,团队的建立促进了组织内部信息的交流,打破了部门隔阂,更易于员工进行共同学习和创新。团队学习的形式主要有研讨会,岗位轮换和“同屋办公”制度等。

  2、制度安排。(1)建立科学的员工培训制度,更为重要的是,培育员工终身学习的理念,并使他们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2)完善考评体系,以加强企业考评组织学习的效果。(3)建立激励机制,使做出贡献的员工得到肯定和相应的利益,激发他们终身学习的动力。

  3、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是重塑企业的经营战略(愿景)和经营目标,建设一种强调开放、创新和适应变化的企业文化,树立“以人为本”和“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发展理念。

  4、管理方法创新。(1)标杆管理。通过设定标杆,使企业向内部、外部学习先进的生产和管理知识。(2)实施ERP。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知识来源,大大提高企业运营和知识积累与共享的效率。(陈宪)
  相关链接